PConline logo, blue P on white background PConline 网站地图
3G 4:40
朱启钤
编辑:浩

朱启(1872年11月12日~1964年2月26日),原名朱启纶,字桂莘,亦作桂辛,号蠖园或蠖公,出生于河南信阳,祖籍贵州省开阳县,中国近代政治家、实业家、古建筑学家、工艺美术家、文艺收藏家。

朱启钤1872年生于河南信阳,一生经历了清朝末年、中华民国、新中国三个历史时期。青年时代曾任京师大学堂译学馆监督、北京内城巡警厅厅丞、东三省蒙务局督办、津浦铁路督办等职。1912年,出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翌年,先代理国务总理,后任内务部总长等职。在1913年到1916年朱启钤任内务总长期间,他主持了北京中轴线建筑改造和利用的工程。1915年,朱启钤参与袁世凯的复辟帝制活动,担任大典筹备处长。次年,袁世凯去世后,朱启钤被列为帝制祸首之一受通缉,逃匿天津租界。1918年春,朱启钤被北洋政府特赦。同年8月,朱启钤当选为安福国会参议院副议长,除此之外,他还发起成立了北戴河海滨公益会,对北戴河进行规划,开创了北戴河的旅游事业。

1919年,朱启钤正式退出政坛,专心于经营实业和文化活动,参与经营中兴煤矿公司,并担任公司董事长,在经营上,他注重技术创新与公司发展。1921年2月,朱启钤代表徐世昌接受巴黎大学博士学位出使法国。1925年,朱启钤成立了中国营造学会,编了《哲匠录》。1930年,他创办了中国营造学社,并担任社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担任了中央文史馆馆员兼任古代建筑修整所顾问、全国政协委员。1964年2月26日,他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朱启钤是中国近现代文化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是古物陈列所的发起人之一,也是中国营造学社的创办人和社长。他亲自主持了北京城的改造,如改建正阳门、打通皇城、开放中央公园、改建新华门等。在他的影响和推动下,许多古建筑、文物、古籍等得以整理保存。王世襄评价朱启钤是我国古建筑、漆、丝绣等门学术研究的奠基人。2004年11月1日,“纪念古物陈列所成立90周年暨朱启钤先生座谈会”在故宫博物院召开。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朱启钤出生在河南省信阳,父亲朱庆从河南岳父所在的官署回贵州省参加乡试后,返回河南时在贵州清溪 (今玉屏侗族自治县) 县渡河时因船触滩石去世,当时其长子启銮、启龄都已夭亡,母亲傅梦琼带着年仅三岁的朱启钤长期居住外祖父家。

步入政坛

1891年,19岁的朱启钤跟随三姨父瞿鸿禨前往四川省任职,得到瞿鸿禨提携,以报捐的方式担任县丞,又相继在合江盐局、灌口滩救生水军、云阳新滩凿滩工程处等任职过一些差使。1894年,朱启钤任修凿云阳大荡子新滩工程委员,次年瞿鸿禨又为朱启钤捐知县,到江苏省试任。1902年,在瞿鸿机的举荐下,朱启钤出任京师大学堂译学馆工程提调。次年,朱启钤任京师大学堂译学馆监督。

1904年,在日本与俄罗斯交战,朱启钤接受创办军事文报的任务。第二年,清代设立巡警部,朱启钤调至巡警部,任北京内城巡警厅厅丞、外城巡警厅厅丞。1908年,朱启钤任东三省蒙务局督办,旨在保卫国土、区域自治。1910年,朱启钤在任邮传部丞参兼津浦铁路北段总办期间,创设了山东泺口黄河大桥。1912年7月起,朱启钤连任陆征祥赵秉钧内阁交通部总长。1913年8月,朱启钤代理国务总理,之后任熊希龄内阁内务部总长。1914年京都市政公所成立后,兼任京都市政督办,对北京城进行了改造。1915年,朱启钤拥护袁世凯复辟帝制,被任命为登基大典筹备处长。

退政经商

1916年,袁世凯死后,朱启钤以帝制祸首之一的罪名被通缉。1918年,代任总统冯国璋下令取消对朱启钤的通缉;此后,朱启钤在北戴河区成立了北戴河自治公益会;同年8月,朱启钤当选为安福国会参议院副议长,未就任。

1919年,朱启钤担任南北议和北方总代表,和谈破裂后正式退出政界,先后寓居天津市上海市。朱启钤退出政界后,专心从事实业开发和文化活动。朱启钤深知煤炭对发展民族工业的重要性,在1916年之前,他就被股东大会推举为枣矿集团代理董事会长;到了1918年,第八次股东大会推举朱启钤为公司董事长。此后,朱启钤在经营公司上,十分重视设备更新和技术的改造,并大胆使用技术专家,后来他还担任了上海中兴轮船公司的董事长。

筹办学社

1921年,朱启钤作为徐世昌的专使,赴法国代徐受巴黎大学赠授之文学和法学博士学位,同时到欧洲日本考察。到了1923年(有争议),朱启钤与刘敦祯 、梁思成三人先后校勘 、整理 、注释和配图 、完成出版了中国古籍《营造法式》一书。1925年,朱启钤和陶湘、孟锡钰三人倡议成立“营造学会”。直到1930年,在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的资助下,朱启钤创立了中国营造学社学社,其担任学社社长。同年,张学良任命朱启钤为北平市市长,但朱启钤未就任,朱启钤还建议梁思成担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部主任。学社创立以来以研究中国传统建筑为主,设立了法式部和文献部,主要工作是对全国各地古建文物进行实地调查、勘测及编纂会刊图册。营造学社社址开始设在北平宝珠胡同七号,直到1932年,中国营造学社搬迁至北京中山公园办公,即天安门内西朝房。在此期间,朱启钤出版了《丝绣笔记》、《清内府刻丝书画考》等著作。1937年4月13日,中山公园理事会成立,朱启钤任理事长。同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营造学社式微,人员骤减,一部分社员迁往中国西南地区,朱启钤和一部分社员留在北平市。直到1946年,中国营造学社由于资金短缺的原因,朱启钤耗尽家资也无法维持学社继续发展。同年10月,中国营造学社并入清华大学营建系。

坚持气节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七七事变”,占领了华北。汉奸江朝宗组织“北平治安维持会”,兼任委员长,日伪组织想要朱启钤参加,一直威胁利诱企图逼朱启钤就范,但他拒不参与其中。后来在日本侵略者的操纵下,成立了以王克敏为首的伪临时政府。日本人认为王克敏威望不够,便想要请朱启钤来任职,对其施展了各种威逼利诱的手段,但朱启钤拒不任职于伪政府。在此期间,伪政府派特务监视朱启钤的住宅,其仍不屈服,后来又以朱启钤住的赵堂子胡同在警备地区以内常人不能居住为由,便强行低价征购了朱启钤的住宅,一共有八个院落和全套的家具。朱启钤被迫移居至北总布胡同,一直到抗日战争胜利他都装病在家,绝不任职于日伪政府。

日本侵略中国以后,想要侵占开兴成煤业公司,开兴成公司董事会决定在年底遣散职工,并拆掉矿厂的重要设备。1938年4月,公司董事会在汉口集合研究应对日本侵略者的措施,决定坚决反抗,绝不合作”。同年5月18日、6月25日,日伪华北临时政府实业部两次致函公司,要求公司填表登记,均遭到了董事会的拒绝。1940年2月,公司又接到日伪实业部的通告,限期3月10日派人去京接洽,并改组合办,逾期将公司的所有财产归伪政府处置,公司仍然按照原先制定的绝不合作、不交涉、不通函的决策。

晚年病逝

1949年上海市解放之后,周恩来派章文晋到上海接朱启钤,此后便定居在了东四八条111号。1950年,朱启钤将自己收藏的56件文物捐献给故宫博物院。1952年,中兴公司实现了公私合营,由朱启钤担任公私合营的董事长。次年5月,朱启钤被聘任为中央文史馆馆员。此外,他还担任了全国文物整理委员会委员、第一届北京市政协委员,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他还将多年以来的藏书捐献给了北京图书馆,其中黔人文献捐献给了贵州省图书馆

1964年初,朱启钤生病住进北京医院。同年2月26日,朱启钤逝世,享年92岁,遗体被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由中央统战部部长李维汉代表周总理在嘉兴寺为朱启钤主持追悼会。

人物成就

市政建设

北京旧城改造

在1913年~1915年,朱启钤担任熊希龄内阁内务部总长兼京都市政督办期间,对北京旧城进行了科学规划,实施大规模的改造。他主要开拓了天安门广场,拆除天安门前的千步廊,改建正阳门城墙,修筑了北京环城铁路,打通南北长街以及南北池子等干道,重新建立了前门城垣;建北京环城铁路及东西火车站,改造前门城垣,制订南城香厂新市区建设规划等重大项目。朱启钤领导改造正阳门的工程,便利了市民的出行生活,也为此后官方拆改、利用剩余城墙提供了借鉴,他还主持制定了我国最早的古建保护法—胜迹保管规条。朱启钤关于建筑史学研究的宏大构想,指导、影响了诸多我国第一代建筑史学家,他改造北京城对现代北京城市格局有着深远的影响,也被尊奉为北京城现代化规划和改造的先驱。

开放公园

1914年,朱启钤发动绅士、商人捐款,将社稷坛开辟为公园,并命名为“中央公园”,向社会开放,打造出北京第一座现代城市公园。在改造公园时,朱启钤将修缮正阳门时拆除天安门对面千步廊的木料用于公园建设,建设的主要景点包括:四宜轩、唐花坞、水、来今雨轩、习礼亭、格言亭、投壶亭、迎晖亭和兰亭八柱等。1928年,为了纪念孙中山,中央公园更名为“中山公园”。

成立北戴河海滨公益会

1916年,朱启钤来到北戴河,1918年8月,他组织了在北戴河避暑的中国上层人士,成立北戴河海滨公益会,创办地方自治公益会,任会长。公益会成立之后,进行了募捐活动、修桥筑路、兴办教育、建立医院、修建公园、对北戴河进行规划,开创了北戴河的旅游事业,此外,还设立了邮局、银行、电报局、自来水厂等公用设施,重新修缮了当地的古刹名胜。1932年6月,河北省政府改北戴河避暑地为北戴河海滨自治区,颁定了区自治章程,设自治区公署管理行政建设,公益会也就此解散。

经营实业

朱启钤深知实业救国,退出政界后,在山东县(今枣庄市)先后开办中兴煤矿、中兴轮船公司等企业。1916年,朱启钤主持中兴煤矿公司的工作后,设立总公司于天津市,购置办公楼,设总矿于枣庄,以强化矿厂的管理。并制订了《中兴煤矿公司章程》《董事会议事规则》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并联络股东,增加资本,扩大生产建设;同时他还注重技术创新与设备更新,引进技术、人才,在朱启钤的经营下,公司进入了鼎盛时期。1933年,中兴煤矿公司投资150万元购买了轮船7艘、拖轮铁驳9艘,成立了中兴轮船公司。到1936年底,中兴公司拥有3座近代化大型矿井和台枣铁路,还拥有中兴轮船公司、鼎中盐业公司和开兴成煤业公司3个大公司,发电厂、水泥厂、和兴钢铁厂、永兴炼焦厂和洛口木材厂5个厂,29个分销厂,有5大码头。1937年底,日军侵犯山东省,想要占领公司,中兴总公司开始迁往汉口;次年二月,中兴总公司召开董事会议,朱启钤也出席了会议,一致作出“决不与日人合作”的决议。随后公司为了阻止日寇侵略,于是解散人员、拆掉设备、炸毁矿厂。直至新中国成立后,中兴煤矿公司才得以重建,并于1952年实行公私合营,改称枣庄煤矿,由朱启钤担任公私合营董事长。

创办"中国营造学社"

1930年2月,朱启钤创立中国营造学社,创办了《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学社主要从事文献研究和古建实地考察,在创办后的十二年中,中国营造学社测绘了故宫60余处重要建筑及北平城内的安定门、阜成门、东直门、宣武门、崇文门、新华门天宁寺恭王府;此外,还走访了137个县市,调查了1823座古建筑殿堂房舍,野外实地详细测绘的重要古建筑达206组,完成测绘图稿1898张,为我国文物保护修缮留下了极其珍贵的第一手实测资料。中国营造学社先后出版了朱启钤及其他社员参与整理编撰的《哲匠录》《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工段营造录》《元大都宫苑图考》《营造算例》《牌楼算例》《清式营造则例》等古建筑书刊、专著30多种,对我国古建筑的结构、用料、设置等各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并且培养和造就了梁思成、刘敦祯、林徽因、刘士能、陈明达、祁英涛、罗哲文等一大批著名的古建筑专家。朱启钤为中国古建筑的理论研究,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为古建筑研究事业和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文物藏书

创办古物陈列所

1913年,朱启钤决定将承德避暑山庄和辽宁清宫的古物运至北京市,想要筹办古物陈列所来安置这些被运送回来的的古物。1914年2月4日,古物陈列所正式成立,所址设在紫禁城外朝部分,任命治格为所长。朱启钤又争取到了庚子退款20万元,于1915年在故宫咸安宫旧址又新建了宝蕴楼,此时的古物陈列所基本具备了后来的故宫博物院的雏形。1924年11月,冯玉祥将溥仪逐出故宫后,北京政府成立清室善后委员会,清理故宫资产并筹备成立博物院。1925年10月,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在故宫内廷展示北京故宫内的文物。到了1947年,古物陈列所正式并入了故宫博物院。

文物研究与藏书捐献

在1930年至1937年期间,朱启钤与国立北平图书馆合作共同抢救珍贵典籍,避免文献外流,共收得样式雷图样12180幅册, 烫样76具。朱启钤借用了国立北平图书馆内的文津阁四库全书、明刊《园冶》残卷等藏书,完成了《营造法式》的校勘以及《园治》《梓人遗制》等书的编撰、刊行。此外,1931年,朱启钤还参与了国立北平图书馆新馆的建设,他收到新馆建筑委员会的聘请,担任顾问,负责审查新馆内外部彩画图案设计。1953年7月,朱启钤向北京图书馆捐赠了《周易正义》等619部图书,以及《逊文恭公遗书》等689部贵州省地方文献。1962年,朱启钤又将与贵州省相关的文献由中国国家图书馆拨赠给贵州省图书馆

个人作品

人物评价

1922年8月,胡适评价朱启钤是近十年内的第一个能吏,勤于所事,交通系的重要分子,干实事没有人能比得过朱启钤。

建筑学家梁思成刘敦桢林徽因等都尊称朱启钤为启蒙老师。

王世襄评价朱启钤是我国古建筑、髹漆、丝绣等门学术研究的奠基人,并在朱启钤辞世40周年时为其论文集题名“冉冉流芳惊绝代”。

傅熹年称赞朱启钤是研究中国建筑的倡导者和引路人。

叶恭绰 称赞朱启钤使北京市由一个保守的封建首都向近代化城市迈进,开创了北京近现代城市的发展前景。

崔勇评价朱启钤是中国古建筑研究工作的开拓者与奠基人,如果没有朱启钤,就不可能会出现像梁思成这样的建筑学领军人物。

人物关系

人物轶事

喜好收藏

朱启钤一生喜好收藏,是在年幼时受到外祖父和外祖母的影响。在朱启钤先生半生收藏中,有清内府旧藏、明代大收藏家项墨林旧藏、清代安歧梁清标、 盛昱等人的藏品。1928年他自刊《存素堂丝绣录》,收录藏品79种100多件,包括朱启钤从前清恭亲王后人手中购得一批宋、元、明、清几个朝代的缂丝、刺绣珍品。解放以后,朱启钤将收藏的全部图书捐赠给中国国家图书馆

与周恩来

朱启钤年长周恩来将近三十岁,他们二人都在不同的时代担任过政府总理,周恩来尊重朱启钤,朱启钤也佩服周恩来。周恩来分别在1957年、1962年两次亲临北京东四八条111号看望朱启钤。1961年,周恩来还亲自在全国政协二楼的小礼堂为朱启钤主持了90岁祝寿活动,章士钊张学铭也受邀出席了宴会。同年12月7日,朱启钤请周恩来做客,家里人还做了几道拿手菜招待,以示他对周恩来的钦佩敬仰之情。

开创“朱家菜”

朱启钤年幼时与母亲傅梦琼同住在外祖父家中,为了照顾年迈的外祖父和外祖母的起居饮食,便找来古今食谱。朱启钤根据他们的饮食习惯,揣摩他们的喜好,做出既让他们觉得好吃又有创意的菜品。朱启钤在多次的经验中总结出:炖汤要用炭火慢煮;蒸鱼用柴禾大火急烧;用菜籽油炒菜时,需要用酒先,来逼出锅底的烟气;炸酱要用酒调酱汁,可以除去锅中的焦臭味;炒肉片要新鲜的肉来烧;烧青菜要保持绿色不变黄;用砂锅煮粥时要有略微的糊香味;用瓦蒸饭要烂要软烂。朱启钤还从傅太夫人那儿学习了点豆腐、发豆芽、做豆花的手艺,他还自创的一道“魔芋锅巴”,用魔芋粉制作而成,不仅可以长久存放,还容易携带。以上便是朱启钤根据自己的见解和学习总结出来的做菜经验。

后世纪念

朱启钤故居

朱启钤故居有两处,一处位于赵堂子胡同3号,另一处位于东四八条111号。赵堂子胡同属东城区建国门地区,是朝阳门南小街路东从南往北数的第五条胡同,胡同西起朝阳门南小街,东止宝盖胡同,长250余米。赵堂子胡同3号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全院共8个院落,走廊将院子分割成东西两部分。西部第一进院有六间倒座南房和一座两卷“垂花门”,每一进院的北房和西厢房均有三间,东部一进院有南房四间、正房三间,正房西侧有两间耳房,北房与二进院的南房为三卷钩连搭歇山顶的建筑。朱启钤生前住后半部分,前半部为中国营造学社旧址。1949年改建为招待所,朱启钤搬到东四八条111号居住。1982年, 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将 “朱启钤先生故居”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蠖公亭

1998年4月18日,经中共中央及国务院“两办”批准,由朱启钤海内外亲友集资修建蠖公亭来纪念朱启钤,朱文榘邀请了戴复东院士担纲设计。1999年,蠖公亭建成,同年7月18日正式揭幕,亭内还塑了朱启钤的铜像。蠖公亭由两个长方形的歇山顶套叠而成,组成是亭似堂的特色亭堂建筑,建造亭堂所需的材料均为白色石材。

卡通风格的橙色IP地址图标,带有网络符号

朱启钤 - 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2022-01-06

北京第一座公园是怎样诞生的.北京市人民政府.2023-11-09

古物陈列所.故宫博物院.2023-11-05

朱三小姐:民国初年的“交际界之花”.搜狐网.2023-11-04

朱海北.北京市东城区第一图书馆.2023-11-05

朱启钤的九个女儿个个都是传奇女子!朱启钤是谁.趣历史网.2023-10-30

中国杰出外交家章文晋.浙江新闻频道.2023-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