孛儿只斤·巴图孟克(1473-1517年),也称达延汗、大衍汗、歹颜汗,北元时期(明代)蒙古可汗,元朝第32位大汗,成吉思汗的第十五世孙,孛罗忽济农巴彦蒙克之子,察哈尔省蒙古鼻祖。
成化十二年(1476),巴图孟克的父亲在内讧中被杀,巴图孟克成为遗孤。1479年,满都海哈屯夫人嫁给了年方7岁的巴图孟克。1480年,由于孛儿只斤·满都鲁无嗣,巴图孟克被拥立为汗,尊称“达延汗”。此后,巴图孟克与满都海夫人一起率部征服瓦剌,讨平兀良哈之乱。成年后他力行改革,平息叛乱,结束了蒙古地区近百年的混战,使蒙古部落重新统一,汗权得到了巩固。巴图孟克把分散割据的大小领地归入六万户,分左右翼,大汗自领左派察哈尔省、喀尔喀和兀良哈三万户,驻帐于察哈尔万户;封其一子为济农,统率右派鄂尔多斯市、土默特和永谢布三万户,驻帐于鄂尔多斯万户。分封诸子为万户领主,作为大汗宗藩;他收回东蒙古异姓领主的世袭封地,把他们降为汗廷与诸子的属官;又废除太师、丞相等旧职,终结了成吉思汗以来同姓台吉与异姓大臣并立的格局,使百年来的权臣专权、内斗和分裂一并收场。这一举措深刻塑造了内蒙古地区、漠北日后的部族面貌,也奠定了蒙古社会长期发展的制度根基。其前期,与中原地区保持着和平通贡互市关系,后期则冲突不断。
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巴图孟克去世,在位38年。
人物生平
幼年登基
孛儿只斤·巴图孟克生于1473年,他是济农孛罗忽的儿子。孛鲁忽济农被满都鲁汗击败身亡后,巴图孟克流落民间,倍尝艰苦。直到满都鲁汗去世,他才被党项族部长送到了满都海哈屯夫人那里。
1478年,第三十一代孛儿只斤·蒙哥孛儿只斤·满都鲁去世,他的第二位夫人满都海夫人掌管察哈尔省部并统辖蒙古诸部,满都海夫人拒绝非黄金家族贵族的求婚,精心抚育年幼的孛儿只斤·巴图孟克。1479年,满都海夫人嫁给了年方7岁的巴图孟克。1480年,由于满都鲁无嗣,巴图孟克被拥立为汗,尊称“达延汗”,史称“贤智卓越”。此后,巴图孟克与满都海夫人一起率部征服瓦剌,讨平兀良哈之乱。
平定右翼
巴图孟克在满都海夫人的辅佐下,很快统一东蒙古各部。满都海夫人死后,巴图孟克亲政,面对蒙古部落混乱的局面,巴图孟克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首先,废除了太师一职,根绝了权臣专政的局面。其次,恢复济农制度。济农,相当于副汗,由大汗的嫡子担任,确保了汗权的有效统治。其三、重新实行了领地分封制度,有利地加强了汗室的统治。将蒙古部落划分成六个万户组织,奠定了近现代蒙古部族分布的基本格局。
巴图孟克亲政后,右翼永谢布、鄂尔多斯市、土默特三万户的领主们共同商议,认为“部众无主,难以统御”,遂遣使赴汗廷,向巴图孟克陈请:“我辈之主平定不臣,满都海哈屯守嗣再嫁,诞育七博罗特。今为立济农以祀八白室、掌六万户贡赋,恳请大汗简派一皇子。”
1509年,巴图孟克任命次子乌鲁斯博罗特为右派三万户济农,并赐尊号“阿巴海”,派他前往右翼就职。永谢布的亦不剌太师与鄂尔多斯的满都赉阿固勒呼私下商议,认为“我们头上何必再设主官”。二人设计,趁乌鲁斯博罗特参加成吉思汗陵祭祀仪式时,诱使他因故动怒并杀伤人命。随后,亦不剌等在众人面前宣称:“他初来乍到就如此行事,日后岂不是要把我们都除掉?”拜音珠固尔达尔罕劝阻无效,亦不剌、满都赉起兵杀害了乌鲁斯博罗特济农。。
次子乌鲁斯博罗特遇害,巴图孟克既伤心又愤怒。他召集左翼三万户的军队,下令出征右翼。巴图孟克亲率大军由威宁海以北的驻地(今乌兰察布北部地区)向西进发,从翁观山(今呼和浩特北大青山的蜈蚣坝)的峡谷穿入,沿着图尔根河(今呼和浩特地区大黑河)扎营。入夜,突然号角声大起,铠甲相碰之声响成一片。有人高叫:“右翼的人马杀过来了!”巴图孟克的军队不及防备,一时乱作一团。巴图孟克骑上甘草黄马,天黑看不清道路,坐骑跌进图尔根河,他被陷在泥淖中。部下脱欢喊道:“甘草黄马陷住了!”察哈尔将领察罕、察哈尔扎固特之彻格济闻声赶来,一同把巴图孟克扶上坐骑,慌乱中找不到峡谷的出口,只好摸索着从一处低坡翻越过去。部众互相践踏,人不及鞍,不少马鞍遗落在那里,后来人们把那个地方称作“马鞍岭”。
马鞍岭之战,表象上看是右派军队发起的主动袭击,实则另有隐情。这其实是亦不剌策划的一场迷惑行动,他安排巴图尔讷古哷凯吹响牛角号,以此营造出大军进攻的声势。而战场上传出的类似铠甲碰撞的声响,实际上是巴图尔讷古哷凯驱赶着一大群犍牛行进,牛蹄不断踏地所产生的声音。亦不剌的这一计谋成功干扰了敌方的判断,在达到预期效果后,他当机立断,率领自己的军队对左翼驻地发起进攻。此时,巴图孟克并不在左翼驻地,待他匆忙赶回时,局势已然十分严峻。
好在火筛提前秘密向巴图孟克送来了相关情报,巴图孟克得知消息后,迅速做出反应,立即组织转移。在转移过程中,察哈尔省部的克什克腾旗、克木齐古特两鄂托克旗的兵众承担起了护卫巴图孟克的重任。他们面对追兵毫不畏惧,全力抵抗,经过一番激烈战斗,成功为巴图孟克挡住了追兵的攻势,使得巴图孟克最终脱离了危险。
此次失败更加坚定了他征服右派的决心。1510年,巴图孟克在威宁海以北的驻地举行祭天仪式,洒马奶,整饬军队,再次陈兵右翼。右翼听到消息,在达兰特哩衮[gǔn]地方(今内蒙古自治区西部)摆成弓形推车阵迎战。一声号令,各路人马按照牛角阵形冲向右翼阵地。两军相接,呐喊声震耳欲聋。此战巴图孟克大获全胜。亦不剌太师和满都赉阿固勒呼见败局已定,率领残部西逃甘肃省、青海省,其余右翼军队被巴图孟克尽行收服。不久,满都赉阿固勒呼被追杀于青海阿津柴达木地方,故那里后来被称作阿固勒呼柴达木。亦不刺在甘肃、青海地区活动了20余年,直到1533年左右才被巴图孟克之孙衮必里克墨尔根和俺答汗剿灭。亦不剌只身逃入哈密市,打算重返北山野乜[niè]克力故地,却因误入白帽之哈密城,被其人所杀。
巴图孟克与右派封建主之间长达20余年的战争,最终使东蒙古六万户已经全部置于他的统治之下,成就了他作为中兴之主的美誉。庆功宴上,巴图孟克大封功臣,均赐以达尔罕的称号(注:),并且赏予丹书敕令和金印,封以显爵。巴图孟克征服右翼是北元时期蒙古史上的一件大事,不仅战争激烈,还引起了东蒙古部落配置的重大变化,对以后蒙古的历史发展有深远影响。在这次收服右翼的战争中,察哈尔省部几乎全部参加了战斗,并且冲锋陷阵,建立了巨大功勋。
与明朝关系
朱祐樘弘治元年(1488),巴图孟克遣使入贡,自称“大元大可汗”。“达延”即“大元”一词的音转。明廷回书却只肯称他为“伯颜·猛可王”。至弘治十四年(1501),双方关系转恶。部将火筛邀其合兵,大举入延绥。弘治十七年(1504)一度缓和,明廷准其依弘治十一年旧例,岁遣贡使二千人(见《明实录》三月壬午条)。翌年正月,巴图孟克围灵州,破花马池,掠韦州镇、环州,据清水营;五月东趋宣府,饱掠而返;再西扰大同市。明廷仍以朱晖挂帅,宦官苗逵监军。二人讳败冒功:前次斩首十五级,保举二百一十人;此役斩首八十余级,保举竟至一千五百六十三人。弘治十八年(1505),巴图孟克正月掠宁夏回族自治区,五月扰宣府、大同,十月再入甘肃省,往返如无人之境。
唐时所筑黄河北岸三受降城(东托克托、中五原、西临河)久已倾圮;明九边除辽阳市、宁夏外,其余七镇皆在长城以南,分兵固守,失去主动,且总兵官多驻内地,唯延绥镇驻榆林市近边。巴图孟克借与明通贡之机,先统一蒙古诸部,并招附原属明廷的朵颜三卫及松花江、辽河间诸部,力量大增。朱厚照正德年间,边患遂无岁无之。
弘治十四年,巴图孟克曾弃河套平原,徙部众北去。正德六年(1511),复率鄂尔多斯市万户入套常驻,与绥北土默特万户、宣府—热南永谢布万户并称“右派三万户”,封第四子巴尔苏·博罗得为副王(济农,《明史》误作“吉囊”)。左派三万户——察哈尔省、兀良哈、喀尔喀——则由巴图孟克自领。博克多汗国则分伊奇克里亚车臣共和国、土谢图、札萨克图三部,授第八子格埒森札统辖。此举意在划清牧地,防子孙争位。自此,蒙古各部得固定牧区,游牧经济逐渐与地域结合,封建体制亦历数百年而不坠。
明世宗嘉靖年间,巴图孟克基业已固,对明攻势更趋频繁。明军阵亡者有指挥使殷隆、都指挥王纲、参将王经、参将关山、指挥赵源等。
去世
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巴图孟克去世,在位38年。
个人生活
家族成员
参考资料:
为政举措
官制改革
巴图孟克废除了太师一职,根绝了权臣专政的局面,重新恢复了蒙古传统的济农制。济农,相当于副汗,是大汗的助手,其职责是秉承大汗旨意管辖蒙古右派政务。济农这一职务,一般都由大汗的嫡长子担任。这样做主要是为了确保济农同大汗之间政治上的一致和协同统治。
分封制
巴图孟克利用济农和万户制度,把各个鄂托克旗和小部落合并为万户,按传统习惯分为左右两翼。左翼三万户为察哈尔、咯尔喀、兀良哈,大汗驻牧于察哈尔万户境内,直接统辖左翼三部。右翼三万户为鄂尔多斯市、土默特、永谢布,由大汗派驻于鄂尔多斯万户境内的济农行使管辖权。除兀良哈万户外,其余五个万户全部分封给自己的九个儿子。此外,在蒙古西部的卫拉特地区,保留了太师制度,允许其封建主有较大的自主权。保持黄金家族同卫拉特联姻的传统,加强汗廷对四卫拉特的管辖。六万户以东,保留了科尔沁区万户,使之同六万户并立。
外交
1488年,年仅十五岁的巴图孟克首次遣使入明,自称“大元大可汗”,意在宣示蒙古正统。明廷只肯以“伯颜·猛可王”回称,既承认其地位又压低一等。此后十年,双方维持贡使往来,明廷依例赏赐,巴图孟克亦借此稳固内部。裂痕始于弘治十四年,因贡使赏赐纠纷及边地冲突,达延汗在部将火筛怂恿下,大掠延绥,明蒙关系第一次破裂。
1504年短暂复和:明廷允其照弘治十一年例,每年贡使二千人。1505年三路入塞:正月围灵州,五月掠宣府、大同,十月再扰甘肃省。明军主帅朱晖、监军苗逵“报功滥保”,斩杀不足百人而保举千余人,军纪荡然。1508—1521年正德年间:巴图孟克几乎岁岁南下,史称“无岁不掠”。其间于正德六年(1511)率鄂尔多斯市万户重返河套平原,设右派三万户;左派三万户亦同时确立,蒙古封建六万户体制成型。
巴图孟克晚年将博克多汗国分封给幼子格埒森扎,内部权力结构固化,对明朝的攻势更趋有计划、有步骤:1522—1523年,连续入寇宁夏回族自治区、宣大,明军指挥殷隆、都指挥王纲等战死。此后数十年,巴图孟克子孙(吉囊、俺答汗等)沿既定牧区轮番南下,明朝九边防线疲于奔命。
相关争议
生卒年、即位年
蒙文史书对巴图孟克身世的记载完全一致,说他是孛罗忽吉囊之独生子,名把秃猛可(Batumo¨ngke),其父孛罗忽吉囊本名伯颜猛可(Bayanmo¨ngke)。但是,对巴图孟克生卒年和即位年的记载就不同了。《俺答汗传》虽未直接记载巴图孟克的生年和即位年,却说巴图孟克七岁时即可汗位,红牛年四十四岁时卒。藏历红牛年为丁丑年即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由此可以推知,巴图孟克的生年为明成化十年甲午,公元1474年;即位年为成化十六年庚子,公元1480年。佚名所著的《黄金史纲》记载:巴图孟克在猪年七岁时登临汗位,四十四岁时离世。这里的猪年,指的是明成化十五年己亥年,也就是公元1479年。由此可以推算得出,巴图孟克出生于明成化九年癸巳年,去世于正德十一年丙子年,即公元1473年和1516年。
《黄史》中则称:巴图孟克生于木猴年,在虎年七岁时继承汗位,在位长达七十四年,于兔年八十岁高龄逝世。其中,木猴年对应的是明天顺八年甲申年,即公元1464年;虎年必然是铁虎年,也就是明成化六年庚寅年,公元1470年;兔年则是明嘉靖二十二年癸卯年,公元1543年。《蒙古源流》里关于巴图孟克生卒年份以及即位年份的记载,明显是取自其蓝本《黄史》,书中说达延汗巴图孟克生于甲申年,在庚寅年七岁时成为可汗,在位七十四年,于癸卯年八十岁去世。
达延汗的本名
见于汉籍中的成化年间的小王子与弘治年间的小王子为同一人,也就是蒙文史书中的达延汗。“达延汗”里的“达延”,是汉语“元朝”的音变形式。《明孝宗实录》弘治元年五月乙酉、九月乙丑等条目记载,小王子自称“大元大可汗”或“大元可汗”;何梦春奏折中也提到达延汗“以敌国自居”(在明朝语境中,“敌国”即指大元),这些记载均足以证明上述观点。
前文曾提及,蒙文史书对于达延汗的身世和本名记载完全一致,均称达延汗是伯颜猛可孛罗忽吉囊之子,本名为把秃猛可。然而在《明孝宗实录》中,达延汗之名却写作“伯颜猛可”。颇为费解的是,这个名字与蒙文史书所记载的达延汗父亲的名字完全相同。在蒙古族的习俗中,父子乃至几代人拥有同一个称号(往往是尊称)的情况较为常见,但父与子名字完全相同则与蒙古传统习俗相违背。所以,达延汗的本名“把秃猛可”与“伯颜猛可”二者之中应只有一个正确。
《明孝宗实录》中达延汗的本名虽源自礼部打探所得的消息,但毕竟是当时人记录当时之事,不能轻易予以否定。而蒙文史书尽管成书时间较晚,但在记载蒙古内部事务方面,其准确性远超汉籍。因此,若说包括达延汗子孙在内的蒙古人将达延汗父子的名字混淆,也很难让人信服。在此情形下,更应关注《明孝宗实录》和蒙文史书之外的其他相关记载。
《明英宗实录》有相关记载:天顺三年(1459年)正月辛卯条载“迤北伯颜王部属达子阿木敦来降……”;四年七月己丑条称“敕镇守甘肃省太监蒙泰等曰:今得宁夏回族自治区总兵等官奏报,虏酋孛来、毛里孩、阿罗出、肯者、伯颜领一万五千人在谎泥山驻扎,欲往宁夏迤西掳掠”。当时,东蒙古刚经历绰罗斯·也先之乱不久,“元裔”脱脱不花可汗及其家族遭也先屠杀后所剩无几。天顺、成化年间见于《明实录》且拥有王号或太子称号的东蒙古首领,要么是侥幸逃脱也先屠杀的脱脱不花家族成员,要么是黄金家族旁枝——成吉思汗四个弟弟家族的首领。所以,这位伯颜王应属黄金家族成员,“伯颜”可能是“伯颜猛可”的省称,即蒙文史书中的达延汗之父“伯颜猛可”。此时他已被原属其祖父阿八丁王的阿儿秃斯部众拥立为晋王,与救命恩人孛来、未来岳父阿罗出等人一同游牧。
从郑晓所记达延汗本名及《明英宗实录》所载达延汗父名可知,达延汗本名为把秃猛可,伯颜猛可是其父孛罗忽吉囊(晋王)的本名,蒙文史书记载无误。郑晓虽正确记载达延汗本名,但受成化二十三年刘潺“小王子已死”的假消息及礼部误称小王子为“伯颜猛可”的影响,创造出把秃猛可、伯颜猛可兄终弟及说。弘治初年礼部给小王子回书时,显然混淆了其父子名字,可能将得自蒙古族口中的“伯颜猛可之子把秃猛可”误传为“伯颜猛可”。
人物影响
巴图孟克征服右派是北元时期蒙古史上的一件大事,不仅战争激烈,还引起了东蒙古部落配置的重大变化,对以后蒙古的历史发展有深远影响。他对蒙古的统一,形成比较安定的生产环境,做出了很大贡献,被誉为蒙古历史上的“中兴之主”。巴图孟克在位三十八年,他奠定了近现代蒙古部族分布的基本格局,基本上维护了蒙古各部的统一与发展,为蒙古部的历史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人物评价
达延汗为人“贤智卓越”(《李朝成宗大王实录》评)。
达延汗是北元时代最强大的一个可汗,富有雄才大略。在位时间相当明之孝、武、世三朝,有四十余年之久。他统一了蒙古诸部,有胜兵数十万人,史称“蒙古之中兴”(《中华通史第8卷明史》评)。
达延汗在位三十八年,基本上维护了蒙古各部的统一与发展,为蒙古部的历史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赤峰人物总古代卷》评)。
达延汗是一位英明果敢的君主,在他的统治下,东蒙古的成吉思汗各个部落纷纷统一了起来,这便预示着成吉思汗国的伟大复兴((法)勒内·格鲁塞著《草原帝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