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澳大桥(英文名:Nan’ao Bridge),位于汕头市的港湾航道上,西起于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莱芜旅游度假区,跨越后江湾海峡,经凤屿岛,东至南澳岛长山尾以平角口接入南澳环岛公路,是广东省内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跨海大桥,是连接广东唯一海岛县南澳县和大陆的跨海大桥,也是汕头市东北部的重要通道之一。
南澳大桥于1995年2月动工,后因资金短缺工程停滞。2006年1月,广东省发改委批准南澳大桥立项。2009年1月20日,南澳大桥正式开工建设。2014年12月13日,南澳大桥工程通过专家交工验收。2015年1月1日,南澳大桥通车试运营。4月1日,南澳大桥正式启动运营并开始收费。南澳大桥项目计划总投资约12亿元(含建设期利息)。大桥桥梁工程分为西引桥、主桥、东引桥,西引桥和东引桥根据水深不同又分为浅水区和深水区,除主桥为通航孔桥外,东、西引桥均为非通航孔桥。大桥线路全长11.08千米,其中桥梁全长9.341千米,桥面为双向两车道二级公路,设计速度为80千米/小时(实际限速60千米/小时)。
南澳大桥的建成通车,不仅推动了旅游业的繁荣,还在生态建设、城乡发展、文化事业等多个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它的建成,结束了南澳县海岛居民出入南澳极为不便的舟楫渡海历史,从根本上破解了制约海岛旅游、港湾优势、经济发展的交通瓶颈。
历史沿革
建设背景
南澳县是广东省唯一的海岛县,位于闽粤台交通要冲,战略地位险要、生态环境优美、海洋资源丰富。然而,一水之隔,南澳自古以来与大陆交通全靠舟楫过渡,常受大风浪或浓雾天所阻,因此对岛民生活、经济,与外界各种联系产生极大的不便,甚至带来危害。
从20世纪50年代起,陆岛客运经历了四条航线:1954年4月起从澄海区东里港至南澳岛西阁码头,1984年8月20日起从饶平县三百门港至南澳岛羊屿码头,1989年10月起从汕头港至南澳岛前江码头,1992年10月起从澄海莱芜码头至南澳岛长山尾码头。即便如此,由于南澳岛是台风袭击和台风严重影响的多发区,一旦遇到八级以上阵风或台风以及大雾天同样要停航。交通的不便,严重制约了南澳岛的经济社会发展。
1991年11月19日,由南澳县人民政府正式委托(北京)海军工程设计研究局,编写建桥可行性报告。1992年,南澳岛被广东省委、省政府列入全省四个重点开发试验区之一,从而掀起了招商引资的热潮,之后便开始进行南澳大桥的前期筹建工作。
建设历程
1995年2月13日,南澳大桥主体工程开工兴建,但由于后续资金不继,于1997年1月被迫停工。2003年12月,汕头市委、市政府开会讨论决定,要新建南澳大桥。于是,开展可行性研究报告、立项、申报等工作陆续开展。2005年,南澳大桥项目完成各项专业性评估和立项申报工作。2006年1月25日,广东省发改委批准大桥立项,并列为省、市重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国家“十一五”交通补助项目。同年11月,南澳大桥招标工作完成。2007年2月6日,南澳大桥设计理念汇报会在汕头市政府会议厅举行,标志着南澳大桥前期建设工作正式拉开帷幕。
2009年1月,广东省交通厅出具了南澳大桥项目施工许可审批意见,同意项目开工。1月20日,南澳大桥再次开工建设。同年6月,南澳大桥启动海上深水区桩基作业,首条钢管桩顺利打入指定桩位,这标志着南澳大桥项目海、陆各标段工程全面展开。2010年,南澳大桥首片箱梁成功吊装到位,进入上部主体结构施工阶段。2012年12月,南澳大桥西引桥率先完成施工。2013年2月,南澳大桥东引桥完成施工。10月6日,南澳大桥南北上塔桩全部完成浇筑,顺利封顶。
2014年5月4日,南澳大桥主桥东、西主塔全部完成共24对挂索施工。7月5日,南澳大桥主桥与东引桥(即东跨)开始合龙,标志着大桥施工进入合龙阶段。7月14日,南澳大桥主桥西跨合龙。7月25日,南澳大桥主桥中跨开始合龙。7月26日,南澳大桥顺利合龙并完成主体工程建设任务。11月,南澳大桥以分标段形式对各施工标段进行预验收。12月13日,南澳大桥工程通过专家交工验收,标志着南澳大桥工程已经完成,具备通车条件。12月30日,南澳大桥完成全桥3078盏LED灯安装并进行首次试亮灯。
2015年1月1日,南澳大桥通车试运营。4月1日,南澳大桥正式启动运营并开始收费。
自然地理
地理位置
南澳大桥位于汕头市的港湾航道上。
地形地貌
南澳大桥桥址区海底较为平缓,无明显施工障碍地貌。海床标高为0~-14米之间,东侧航道区有明显的航道凹槽和航道边坡,西侧浅滩区由东向西不断抬升。
气候气象
南澳大桥桥址区处于北回归线的低纬度地区,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海洋性气候明显,常有台风、强风等灾害性天气出现;年平均气温为21.5℃~21.6℃,年平均雨量为1396.3~1526.9米米,年平均雾日12~18天,年平均雷暴日39~46天,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8%~82%。
工程地质
南澳大桥位处地层有第四系人工填土层、海相沉积层、残积层和燕山期花岗石风化带。西段(引道)覆盖层有软弱土层及可液化砂土层分布;中段浅部硬土层和砂层缺失,稳定砂层埋藏偏深,硬土层和砂层顶板埋深40~60米;东段花岗岩埋藏相对较浅。
水文地质
南澳大桥位处地下水可分为第四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混凝土直接临水和在强透水层中,海水对混凝土具有结晶类弱腐蚀性和结晶分解复合类强腐蚀性,地下水对混凝土无腐蚀,地下水及海水对钢结构具有中等腐蚀性。
建设与规划
设计
南澳大桥建设以安全、适用、经济、适当考虑美观,在保证海洋环境下施工、使用、抗风、抗震等安全条件下突出经济性、实用性和方便养护,吸收国内海上建桥实践经验,桥体采取多种防护、防腐措施。
南澳大桥采用“设计与施工统筹考虑”的设计理念,大桥跨越后江湾海峡,水域宽度约为9千米,桥位气象多变,水文条件复杂,国内外类似跨海工程大都借助于大型海上船机设备进行施工,而这些设备的使用费用均较为高昂。南澳大桥的总体设计方案,谋求通过合理布局,将海上施工最大程度地转化为陆上施工,并尽量减少大型海上船机设备的使用。通过结合项目设计、施工、运营全过程对多个总体布置方案进行对比论证,占全桥总长95%的引桥工程,均不需要大型海上吊装设备及拌和设备,达到了降低工程造价、保证施工进度和施工安全的目的。
矮塔斜拉桥是介于梁式桥和斜拉桥之间的半柔性桥梁,因而兼有梁式桥与斜拉桥的共同优点;初步设计通过对设计与施工技术难度、航道适应性、抗风抗震性能、结构耐久性、后期维护工作量、景观效果等几方面进行综合比选后,南澳大桥采用矮塔斜拉桥。
线路走向
南澳大桥西起于汕头市澄海区莱芜旅游度假区,跨越后江湾海峡,经凤屿岛,东至南澳岛长山尾以平角口接入南澳环岛公路,是广东省第一座真正意义跨海桥,与省道S336线莱美路相接。
设计参数
总体布局
南澳大桥项目计划总投资约12亿元(含建设期利息)。根据所处位置不同,大桥桥梁工程分为西引桥、主桥、东引桥,西引桥和东引桥;根据水深不同又分为浅水区和深水区,除主桥为通航孔桥外,东、西引桥均为非通航孔桥。
结构参数与特点
南澳大桥线路全长11.08千米,桥梁部分全长9.342千米,其中,西引桥长度为7.093千米,东引桥长度为1.758千米,桥面净宽11米,引桥结构宽度为12米,主桥结构宽度为14.4米(含索锚区)。
主桥
南澳大桥主桥为126+238+126米的预应力混凝土矮塔斜拉桥,具有以下特点:
1.主塔较矮,塔身结构简单,施工方便,结构的抗风性能强;
2.斜拉索应力变化幅度小,索的疲劳应力较低,拉索用量少;
3.斜拉索在塔上贯通式锚固,便于换索和减少主塔截面;
4.双柱墩结构刚度大,抗船撞能力强;
5.由于斜拉索作用和主梁重量减少,避免了大跨度刚构普遍出现的跨中下挠问题。
主梁
南澳大桥主梁采用单箱单室断面,箱梁结构顶宽14.4米,设置双向2%横坡;两侧各悬臂1.1米,悬臂端部厚60厘米、根部厚100厘米,为斜拉索锚固区;腹板斜度1:3.275,梁底宽度8~10.443米,随梁高变化;箱梁支点高8米、跨中梁高4米,梁底曲线为二次抛物线。主梁近中支点43米为无索区,有索区长度60米。主梁采用C60海工耐久混凝土;箱梁顶板厚度28厘米,底板厚度30~80厘米,按二次抛物线变化;近支点无索区腹板厚度为75厘米、有索区为60厘米、其他无索区为45厘米;0号块顶板厚度80厘米、底板厚度120厘米,设两道1米厚横隔板;边支点横隔梁厚度2米。
南澳大桥主梁采用三向预应力体系,纵向预应力分顶板悬臂预应力束(筋)、腹板预应力束,中跨合龙预应力束及边跨合龙预应力束;箱梁腹板竖向预应力筋采用JL32精轧螺纹粗钢筋;桥面板、拉索横梁、0号块横隔板、端横梁均设置横向预应力束。所有的预应力钢束均采用真空注浆施工工艺。
主塔墩
主塔总高度69.415米,上塔柱高30米,为顺桥向5米、横桥向2米的矩形实体截面,两塔柱间净距11.4米,于塔顶下2米处设置横梁。下塔柱高31.415米,两塔柱间净距8.4米,塔柱顺桥向5米、横桥向由3.5米渐变至5米,承台以上5米范围内塔柱为实体、其余为壁厚80厘米的箱形截面。基础采用13根直径2.8米钻孔灌注桩,梅花形布置。承台为六边形承台,横桥向中心长度28.2米、顺桥向宽度15.2米、厚度5米,承台六角为半径2.4米圆角。
斜拉索
南澳大桥全桥共48根斜拉索,以双面索的形式分别布置在两个塔柱上,梁上索距5米,塔上索距1米。斜拉索采用37-Ø15.2环氧涂层钢绞线索,拉索群锚锚固体系锚固;斜拉索在塔顶通过分丝管贯通,分丝管为多组钢管组焊而成,塔端设置抗滑锚筒,抗滑锚筒内灌注环氧砂浆,抗滑锚在斜拉索张拉完后安装。
西引桥
南澳大桥西引桥上部结构采用预制小箱梁结构,桥面采用三片箱梁布置,每片梁顶宽4米,每跨长度45米。
东引桥
南澳大桥东引桥采用现浇连续箱梁结构。
技术标准
参考资料:
设备设施
亮化工程
南澳大桥亮化工程投资近600万元,共安装有3078盏LED灯。其中,大桥引桥和主桥安装了2338盏LED照明灯在防撞栏顶内侧,没有传统的灯杆,光源直接照射在柏油路上,而600盏亮化LED则安装在防撞栏外侧,140盏安装于主桥护栏外侧,有LED投光灯及LED泛光灯。这是汕头市首次在公路桥梁采用照明新技术。
收费站
南澳大桥在大桥接入南澳岛处设置南澳大桥收费站,单向收取入岛车辆双程通行费。2015年4月1日,南澳大桥正式启动运营并开始收费。
运营情况
收费标准
通行事项
2020年8月19日,汕头市人民政府发布《南澳大桥运营管理通告》,通告内容如下:
一、车辆通行时间:24小时通行(特殊天气或交通管制除外)。
二、车辆通行费收费标准按照《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汕头南澳大桥、佛山三水大桥、佛山广和大桥、湛江海湾大桥等4个普通公路特大桥项目车辆通行费计费方式的批复》(粤府函〔2019〕429号)进行收费,其中,九座(包括九座)以下的客车单程收费为48元/次,收费模式采用单向收取入岛车辆双程通行费。
三、南澳大桥通行套票:九座(包括九座)以下小客车以及符合条件的轻微小型货车可根据实际需要申办南澳大桥通行套票。
四、南澳大桥实行通行大桥专线公交车免收通行费。
五、收费卡口通行规范:南澳岛大桥收费站设置于南澳侧接陆处,车辆从收费卡口入岛,入岛车辆缴费放行。收费卡口设置ETC通道、人工/ETC通道、人工通道(货运通道,设有地磅),ETC通道可自动通行购买南澳大桥套票的车辆,同时装有ETC卡和购买南澳大桥套票的车辆优先使用南澳大桥套票。
六、桥上设置区间测速和治安卡口,上桥车辆必须按标志、标线和有关警示信息安全行驶。桥上车辆通行时限速60公里/小时。
七、按照《公路安全保护条例》第三十三条规定,南澳大桥限制超过大桥限载、限高、限宽、限长标准的车辆(以下简称“超限车辆”)上桥。大桥按公路I级负载设限,严禁超载车辆上桥,闯入桥区的超限车辆应在交通、交警执法人员和南澳大桥管理人员的指挥引导下有序撤离桥区并按规定接受处罚。
八、出现特殊天气(如台风、热带风暴、大雾等)时大桥将根据情况实行交通管制或封桥;9级大风天气禁止大巴(或相同等级车辆)上桥;10级风(包括10级)以上大风天气封桥。
九、行人及下列车辆禁止上桥:非机动车、摩托车、拖拉机、残疾人专用车、履带车、轮式专用机械车、铰接式客车、全挂拖斗车。
十、车辆通过南澳大桥时,禁止下列行为:
(一)超车、倒车、逆行、掉头;
(二)在桥面上停车、上下乘客;
(三)骑、轧车道分界线行驶;
(四)夜间使用远光灯;
(五)逗留拍照、乱抛垃圾。
十一、车辆在大桥上因事故或故障等原因难以移动时,应当立即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并在行驶方向的后方按规定设置警告标志。驾乘人员应当迅速转移到右侧应急车道内,并立即报警求助,同时开启示廓灯和后位灯。
十二、机动车装运爆炸物品、易燃易爆化学物品及剧毒、放射性等危险物品通行大桥,必须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并遵守公安机关公布的有关限制危险货物运输车辆通行措施规定,方可通行。
十三、由于南澳大桥属陆岛连接线,目前岛上可容纳车流量有所限制,南澳县、澄海区交警部门将视车流情况适时实行交通管制,南澳大桥管理单位配合管制工作。
十四、南澳大桥建设管理中心开通“南澳大桥官微”,提供大桥套票办理、实时路况影像、异常天气警示、大桥临时交通管制通知及其他相关政策内容信息。
十五、本通告自发布时生效,有效期至2025年8月15日。
交通流量
据南澳大桥管理中心统计,截至2019年,南澳大桥开通运营近4年,入岛车辆约536.21万部,日均流量3147部,累计车流量是莱长渡口24年渡运量总和的2倍。自通车以来,截至2025年4月1日,南澳大桥的车流量已超过1415万车次。
建设成果
工程难点
南澳大桥在施工过程中,遇到了以下几点难题:
1.南澳县人口少、财力有限,在保证质量和工期的情况下要选择出最经济合理的工程方案。
2.南澳大桥总体工程规模大,引桥占桥梁总长的95%,引桥工期、景观及其施工可行性、经济合理性对全桥起决定作用。
3.南澳大桥工程建设条件复杂,涌浪大、台风频发,地层软弱且不均匀,地震烈度大。由于本桥上部结构规模小,在特定建设条件下基础方案的选择对全桥建设规模影响大。
4.南澳大桥工程处于海洋环境,腐蚀严重,合理的防腐措施是保证大桥寿命的关键。
技术攻关
首先,南澳大桥韩江东溪入海口和凤屿岛分别处于桥址北向东西两侧,受其影响海流流向复杂。建设单位通过对流向进行分析,合理布置路线走向,尽量降低人工构造物对流向的影响,减少水流对桥梁基础的冲刷。其次,针对海上施工有效作业时间有限,建设单位通过合理布局将海上施工最大程度地转化为陆上施工,合理确定承台底标高,使承台封底施工能够趁低潮进行,以有效控制建设工期。第三,运用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建立首级控制网,并通过施工优先墩建立加密控制网,解决跨海测量难题。第四,吸取成功经验,解决地质难题。南澳大桥深水区采用打入钢管桩基础,避免海上深水平台钻孔桩施工的高风险,多根斜桩共同受力使大桥基础更加可靠,深水区引桥承台施工时,为解决起吊设备无处安装、模板无法精确定位的难题,设计了支承于承台之上的移动模架式工作平台,为类似工程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浅水区采用钻孔桩基础,超长摩擦桩的大部分承载力被用来承担自身重量,通过桩底压浆的方式加固桩端土体,有效提高单桩承载力。第五,采用系统化的抗震设计方案,通过改变结构刚度和系统阻尼,解决桥址区地震烈度高、地质条件差的难题。
相关文化
为了纪念南澳大桥动工兴建,汕头市特制作发行《广东省南澳大桥开工纪念》定向邮册,作为南澳大桥建设项目的宣传礼品。
价值意义
南澳大桥是交通之桥,经济之桥、旅游之桥,更是生命之桥。建成通车以来,超过2000车次的救护车通行大桥,将危重病人及时送达市区救治。这背后,牵系着2000多个甚至更多家庭的幸福还有亲人的期盼,“民生桥”“生命桥”的建设意义凸显。
南澳岛大桥作为陆岛公路交通的新干线,它的建成通车使广东省唯一的海岛县南澳岛全面进入大桥时代,根本上解决南澳海岛7万居民和岛外游客进出岛难的问题,并初步形成了南澳与汕头市、潮州市1小时交通圈,进一步把南澳岛从过去的“孤岛经济区”变成“海上丝路的前沿区”。
南澳大桥的通车,不仅推动了旅游业的繁荣,还在生态建设、城乡发展、文化事业等多个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在生态建设方面,南澳县秉持“工业不上岛”的理念,借助大桥带来的便利,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海岛的生态资源,先后获评首批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生态示范区等荣誉,实现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有效转化。
相关事件
2025年7月,受台风“超强台风韦帕”影响,根据气象部门预报,南澳大桥测站出现大风,预计风力还会持续加大。根据《南澳大桥运营管理通告》,南澳大桥管理部门于2025年7月19日20时起实行封桥。解封时间视桥区天气情况另行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