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贾理

苗族贾理,是广泛流传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苗族支系的民间文学,是苗族最神圣的精神文化大法典。

苗族贾理雏形可能产生于苗族原始社会父系氏族时代,约至清雍正贵州省改土归流前(1720年代),形成了各地流传至今的版本。苗族贾理集创世神话、族源传说、支系谱牒、知识技艺、原始宗教信俗、民俗仪礼、伦理道德、诉讼理辞和典型案例于一身,荟萃了苗族的原典文化,集中反映了苗族的精神情感和智慧意识。

2008年1月,苗族贾理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苗族贾理增强了苗族的民族凝聚力,维系了苗族社区内部的长久稳定与和谐,但在现代文明的社会里,苗族贾理失去了生存的条件和土壤,苗族贾理濒危状况堪忧,亟待抢救。

定义

苗族贾理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苗族地区经典的历史文化记忆集成,它集创世神话、族源传说、支系谱牒、知识技艺、原始宗教信俗、民俗仪礼、伦理道德、诉讼理辞和典型案例于一身,荟萃了苗族的原典文化,集中反映了苗族的精神情感和智慧意识。贾理,苗语叫“jaxlil”。在苗语语境中,“贾理”是汉语“哲理”“真理”“道理”“法理”等语义项的综合。贾理具有哲学宗教、法理精神和人伦道德三者一体同构的文化特征,是苗族最神圣的精神文化大法典。

历史渊源

苗族贾理雏形可能产生于苗族原始社会父系氏族时代,其早期版本,随着苗族先人大迁徙到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毗邻地区而散布在今丹寨县麻江县凯里市雷山县黄平县施秉县台江县剑河县榕江县从江县三都水族自治县都匀市等县市,约至清雍正贵州改土归流前(1720年代),形成了各地流传至今的版本。结构完整的苗族贾理主要流传于丹寨县境及毗邻的凯里市舟溪地区。调查考证表明,苗族贾理曾随一部分苗族先人的迁徙路线,经今黔东南州的榕江渐次向雷公山地区、丹寨地区流传,后又分别向三都、都匀、凯里方向流传。

主要内容

各地《贾理》内容各异,但都从开天辟地、运金运银、铸造日月、射日月、请日月,卵生万物鬼灵和人类始祖说起,继之以人类始祖与雷公斗法,导致洪水淹没大地。洪水消退后,兄妹无奈成亲,人类得以繁育,接着是人口压力或民族纷争,苗族先民大迁徙,以及各支系分迁各地。这些关于苗族族源命运的史话传说既是族群认同的依据,也是《贾理》赖以产生和传承的下来的基础。贾理文化,是贾理法典和贾理仪式以及整个贾理社会生态的文明综合体。贾理文化是对整个贾理文化空间的泛指,包含贾经、贾例、贾理、贾师、贾仪等概念。

贾理

贾理是历史上,苗族以议榔(栽岩)立法、理老司法、鼓社执法来维护苗族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而形成的古规古理。

贾经

贾经是贾理文化空间中为苗族社会公认的世代传承的贾理经文。贾经包括传统口传文体“贾”的所有经典文本,这种经典文本过去曾经汉译为“佳”、“理词”、“理辞”、“古理古词”等,还包括虽然不叫“贾”,但是与其文体、内容和结构相同的“理歌”、“议榔古经”、神判用的“祭祀古经”(含部分涉及贾例的“祭鼓经”)。艺术上,贾经一般讲究调韵和谐,工整对仗,不讲空泛道理,而是由一个或数个贾例典故构成。“贾经”是苗族社会的传统文化精英——贾理长老掌握的古代经典,而非世俗普通苗族民众中普及的“百科全书”。

贾例

贾例是贾理的经典案例及事例,是人们世世代代传承的贾理典故。过去,贾师在叙述某一经典贾理事例时,常常这样做开场白“贾例古时已兴起,贾例古时早形成。叙个贾例大家听,诵个贾例众人明。”一个单一的完整贾例,其结构包括起语、典故、警语、结语四个部分构成,这也是贾理典籍最基本的文体特点。苗族贾例在清代被中央王朝法统认可后被称为“苗例”。

贾师

贾师是能够熟练诵唱贾经的贾理文化传承人苗语称为“高贾”或“相贾”等。过去苗族社会中从事纠纷调解的长老(一般叫仲裁长老或贾理长老)都是贾师,但是贾师并不都是贾理长老,例如现在能够诵唱贾经的人,很多已经不再参与当地苗族社会纠纷的调解事务。

贾仪

贾仪是贾理仪式,贾理文化空间中所举行的一切重要文化活动的行为过程。贾理仪式包括传承仪式、议榔仪式、贾判仪式(含神判仪式)、贾理神灵的祈仪式等等。贾理往往是抽象的理念状态,而贾理仪式则是明确的行为表现和行为方式。仪式是贾理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仪式将贾理文化生活有序地组织起来,使得苗族传统思想得以继续传承。因此,贾理仪式在本质上是用来表达和加强苗族社会凝聚力的一种法理途径,也是苗族社会进行教导和道德训诫的一种重要手段。

基本特征

苗族贾理具有民族性、权威性、实用性、知识性、史料性、文学性等特征。

民族性

民族性体现在它只广泛流传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苗族支系中(包括该支系在州外的分布地区),内容也广泛涉及当地苗族支系。

权威性

权威性反映在它在流传地区苗族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广的影响力,有如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一样,尤其是用“贾理”来处理民间矛盾或纠纷的时候,当事人都不得不折服。

实用性

实用性表现在它广泛使用于日常教育、调处矛盾纠纷、祭祀祖先、祈禳鬼神、演唱娱乐、选择日子等场合,至今仍在上述方面起作用。

知识性

知识性表现在它蕴含了极为丰富的各种知识信息,是苗族的百科全书。

史料性

史料性表现在它讲述了苗族的许多历史传说、历史事件、民俗事项等,同时它保存了很多古词汇、土语词和成语、格言等珍贵的语言史料。

文学性

文学性很突出,它以诗歌的体裁,把苗族神话、传说、故事、历史、习俗、案例等等,分成几十篇或长或短十分优美的口述作品,或唱或诵娓娓道来。各篇作品既相对独立,又有内在的逻辑联系,构成了一部气势磅礴、环环相扣的文学巨著,并成为苗族各种民间文学艺术样式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

价值与影响

苗族贾理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实用价值和研究价值。苗族贾理的历史价值不仅体现在展现了苗族几千年来的历史发展脉络,更体现在记载了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苗族的信史。如《迁徙篇(下)·甘苏贾发》讲述寿公举办吃鼓藏活动时收养弃婴及后来孙子分迁的故事,与苗族相关谱牒资料的记述几乎完全一样,表明其讲述历史的高度可靠性。苗族贾理中所记载的苗族历法,是中国阴阳历历法的源头之一,是中国农历之母,其科学价值不言而喻。苗族贾理除了显性价值,还有不为人们注意的隐性价值,如对于人们的思想、修养、价值观、社会风气、生态保护等方面起的积极影响。苗族贾理通过历代的主要传承人理老、寨老、巫师等,广泛应用于苗族历史与文化传播、伦理道德教育、社会管理、宗教祭祀、娱乐等方面,发挥着显著的实用价值。依靠这些实用功能所产生的文化认同、道德约束、法律(习惯法)规范、精神信仰等作用,增强了苗族的民族凝聚力,维系了苗族社区内部的长久稳定与和谐。

传承与保护

流传现状

20世纪50年代,通晓贾理的理老受到政治冲击,大多不敢收徒传授。目前在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的冲击下,在现代文明的社会里,苗族贾理失去了生存的条件和土壤,懂得贾理的不过百余人,通晓贾理者寥寥无几,且多已年迈,苗族贾理濒危状况堪忧,亟待抢救。

传承方式

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主要靠口头传承,口授心记。主要传承方式有家族传承、拜师学习、办班传承3种。

指父传子、子传孙的方式,或母传女的方式。由懂“贾理”的长辈传授给家中的晚辈。凯里市舟溪镇茶林上寨的理师告娄翁就是他父亲传授给他的,告娄翁和他的父亲不仅是当地著名的理师,也是当地著名的巫师。

苗族的一些贾师,喜欢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并有这方面的天份,就去拜本家族、本地区的贾师为师。也有“贾”者自己寻访贾师求教,贾师个别传授。

由众所推崇的贾师以开办培训班的形式,向学员们系统传授。贾师和学员一般以双向选择确定,往往是学员们主动向所向往的贾师提出办班请求,贾师同意后就可择日开授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李会堂,每年举办2期《苗族贾理》培训班,每期学员8-10名。他能用苗文记录《苗族贾理》,使这一口传文本成为文字文本,在传承《苗族贾理》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保护措施

2002年10月,吴德坤、吴德杰搜集整理翻译的《苗族理辞》,由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

2003年,苗族著名学者燕宝先生发表“贾理春秋——读《苗族理辞》”一文,该论文荣获中国科学发展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并入选首批《中国专家学术成果通鉴》。

2008年1月,苗族贾理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王凤刚搜集整理译注的《苗族贾理》,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入选新闻出版总署、国家民委首届向全国推荐的百种优秀民族图书目录。

2009年12月,吴培华、杨文瑞、潘定华搜集整理的《贾》,由书法出版社出版,该书被凯里学院定为民族文化 的参考教材。

文化部公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名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23-07-25

苗族贾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7-25

李会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7-25

《苗族贾理》的特征和价值.多彩贵州网.2023-07-25

贾理:苗族文化大法典.中国新闻网.2023-07-25

苗族贾里的历史渊源.多彩贵州网文化频道.2023-07-25

苗族贾里的主要内容.多彩贵州网文化频道.2023-07-25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23-07-25

有形传承唤醒无形文化.黔东南日报.2023-07-25

《苗族贾理》入选首届全国百种优秀民族图书.中国网·东海资讯.2023-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