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剑角蝗

中华剑角蝗(食虫类:Acrida 白眉田鸡),又称中华蚱蜢、尖头蚱蜢,是剑角蝗科剑角蝗属的一种杂食性昆虫。其分布于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在中国,北至黑龙江,南到海南省,西至四川、云南等各地均有分布。该昆虫适应性较强,可在各类禾本科杂草中混生,成虫多生活于田边、河堤、荒草地等处。

中华剑角蝗雄性成虫体长36~47mm,雌性成虫体长58~81mm,雌性成虫前翅长47-65毫米,雄性成虫前翅长30.5-36.5毫米。体细长,身体常为绿色(夏季型)或黄褐色(秋季型),背面有淡红色纵条纹,前胸背板的中隆线、侧隆线及腹缘呈淡红色,前翅呈绿色或枯草色,沿肘脉域有淡红色条纹,或中脉有暗褐色纵条纹,后翅为淡绿色。成虫善飞,若虫以跳跃扩散为主。其成虫、若虫蚕食植物的叶片和嫩茎,严重时可将叶片吃光,可采用农业、药剂和生物等方法进行防治。中华剑角蝗各地均为一年一代,成虫产卵于土层内,越冬卵于6月上至下旬孵化,其若虫蝗蝻)一般为5~6龄,8月中旬至9月上旬羽化,9月中旬至10月下旬成虫陆续交配,产卵越冬,10月中旬至11月上至中旬成虫死亡。

中华剑角蝗体内含有蛋白质、脂肪、粗食纤维糖类以及人体所需的多种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具备食用价值。同时还具药用价值,具有止咳平喘、息风定惊、清热解毒等功效,可用于支气管炎、哮喘、百日咳小儿惊厥等症的治疗。

亚种分化

形态特征

成虫

雄虫体长36~47mm,雌虫体长58~81mm,体细长。其体色多变,通常呈绿色(夏季型)或黄褐色(秋季型)带纹。头前伸呈锥形,长于前胸背板,中隆线明显,颜面强烈向后倾斜,颜面隆起窄、纵沟明显,无头侧窝,有的个体复眼后下方常有浅色纵条纹。触角剑状,较短,基部数节较宽。复眼长卵形,褐色,后下方有2个淡红色纵条纹,靠近复眼的1个较粗长,明显。前胸背板宽平,具细小颗粒,前缘弧形,后缘锐角形,侧片后缘凹入。背板中隆线和侧隆线明显且呈淡红色,侧隆线背侧缘常有黑色条纹,腹缘呈淡红色,有的个体胸部侧缘常具浅色倾斜条纹。其背面有淡红色纵条纹,有时为单纯的绿色。

雌性成虫前翅长47-65毫米,雄性30.5-36.5毫米,超过后足腿节顶端,翅端尖削,呈绿色或枯草色,沿肘脉域有淡红色条纹,或中脉有暗褐色纵条纹。后翅略短于前翅,呈长三角形,为淡绿色。后足股节细长,雌成虫长40-43毫米,雄虫长20-22毫米,上膝片和下膝片顶端均有锐刺,胫节具较多刺,外缘具刺27-35个,无外端刺,跗节爪间中垫宽大,长度超过爪顶端。雄性下生殖板锥形,顶端尖。雌性下生殖板后缘有3个近等长的角,产卵瓣粗短,顶端钩状。

若虫

中华剑角蝗若虫体形似成虫,但小而无翅。

中华剑角蝗卵呈长椭圆形,中央稍弯,呈块状,卵粒橙黄色,卵囊黑褐色。其卵初产时卵壳表面具有由小瘤状突起组成的近圆形不封闭的小室,在小室中央有一瘤状突起。随卵的发育,卵壳表面的小瘤状突起呈不规则分布。多个卵被泡沫状胶质物包被成卵囊,卵囊长43-67毫米,径粗8-9毫米,形状多样,一般下面粗,向上渐细,卵囊内一般有卵74~144粒。

分布范围

中华剑角蝗分布于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在中国,北至黑龙江,南到海南省,西至四川、云南等各地均有分布。

栖息环境

中华剑角蝗适应性较强,可在各类禾本科杂草中混生,成虫多生活于田边、河堤、荒草地等处,卵多块产于湿度偏高、土质疏松的农田附近及山坡下部、道边、堤岸、沟渠、地埂等处的土壤中,或是农田与杂草丛生的沟渠相邻处,其产卵地植被覆盖度在5%~33%之间。

冬季干燥、气温偏高,有利于蝗卵安全越冬。春季气温偏高,有利于越冬卵的孵化。土壤湿度与卵的孵化和成活关系密切。一般土壤含水量在10%~20%最适其发育。5、6月份降雨偏多,土壤湿度较大,有利于蝗卵的孵化、幼蝻的取食和生长发育。秋季少雨、干旱,有利于成虫产卵。

生活习性

活动

中华剑角蝗的成虫善飞,若虫以跳跃扩散为主,没有集群和迁移的习性。1-2龄蝗蝻有群集现象,2龄蝗蝻2h可迁移6m,3龄蝗蝻2h可迁移24m,蝗蝻以跳跃扩散为主。中华剑角蝗的扩散与食料关系密切,在食料充足的情况一般不迁移,以植栖为主,当寄主被吃光后,向其他寄主迁移,成虫不作远距离迁飞,有趋光性。

取食

3龄前蝗蝻食量较小,4龄后显著增加。每次蜕皮和羽化后,停食约2h,蜕皮和羽化前后,均有神经性贪食症现象。成虫一般在08:00-10:00和16:00-18:00取食较多,中午气温高一般不取食;阴雨天不取食,天气闷热时只在早晨或晚上取食。中华剑角蝗主要为害禾本科禾本科杂草,喜食谷子、玉米、高粱、小麦以及马唐狗牙根、稗草、狗尾草、芦苇、獐毛等,也取食豆类、白菜、青萝卜番薯等。常将叶片咬成缺刻或孔洞,严重时将叶片吃光,影响作物生长发育,降低农作物的商品价值。

生长繁殖

虫态历期

中华剑角蝗各地均为一年一代,成虫产卵于土层内,越冬卵于6月上、下旬孵化,其若虫蝗蝻)一般为5~6龄,8月中旬至9月上旬羽化,9月中旬至10月下旬成虫陆续交配,产卵越冬,10月中旬至11月上、中旬成虫死亡。

交尾及产卵

羽化后的成虫,13-14d开始交尾,并有多次交尾现象,每次交尾时间差异较大。最短几分钟,最长1.7h。成虫一生可交尾7-12次。天气晴朗交尾最盛,阴天时交尾很少,雨天不交尾;交尾后6-33d产卵,一般15d左右。成虫常选择道边、地埂、沟渠、堤坝等处及植被覆盖度为5%-33%的地方产卵,植被以獐毛狗牙根最多。每头雌虫产卵1-4块,卵块长40-90mm,每块卵有卵粒60-120粒,平均每头雌虫产卵226粒。其卵呈块状,外被胶囊,以卵在土层中越冬。

孵化

卵经过270天左右,当5月下旬至6月上旬,平均气温稳定通过21-25℃时,卵开始孵化,孵化期较长,一直延续至7月中旬。出土极不整齐,可出现1龄蝗蝻与成虫同时出现的情况。1天中出土以08:00-10:00最多,下午孵化较少,阴雨天或低温天不孵化。地势较高的渠埂、堤坝等背风向阳处,蝗卵发育快,孵化早。反之,地势低洼的洼地,蝗卵发育慢,孵化晚。

蜕皮和羽化

蝗蝻经过6次蜕皮羽化为成虫。同一天出土的蝗蝻,各龄历期不相同,有的差异较大,但其羽化时间基本相同。蜕皮及羽化时间一般在08:00-18:00,09:00-11:00羽化最多。夜间、阴雨或低温天气几乎不蜕皮、不羽化。雄虫羽化偏早,雌虫偏晚。

种间关系

寄主植物

中华剑角蝗的寄主植物广泛,有高粱、小麦、水稻、棉花、甘薯、甘蔗、白菜、甘蓝、青萝卜豆类、茄子、马铃薯等作物,以及蔬菜、花卉、各种禾本科杂草等。

天敌

中华剑角蝗天敌种类较多。卵期主要有中国雏蜂虻、卵寄生蜂锯角豆芫菁美国白灯蛾。其中以中国雏蜂虻(Anstoechus 黑枕黄鹂普通亚种)为主,有些年份寄食率可达50%,主要寄食中华剑角蝗和东亚飞蝗蝗卵;蝻期与成虫期的天敌有蜘蛛类、蚂蚁类、螳螂类、蛙类和鸟类。其中蜘蛛优势种星豹珠(Pardosa astrigera)对3龄前的蝗蝻有极强的控制作用,成虫期主要天敌是鸟类。

危害与防治

危害

中华剑角蝗除危害苹果、梨、桃、枸杞、茶外,还危害杨、柳、榆、泡桐及水稻、玉米、谷子、棉花、草坪草等林木及农作物。其成虫、若虫蚕食果树叶片和嫩茎,严重时可将叶片吃光。

防治方法

主要价值

食用价值

生物成分

经测定,每100克可食鲜中华剑角蝗,含水分73.3克,蛋白质20.8克,脂肪2.2克,粗食纤维2.2克,糖类1.2克。去除水分后,干物质大部分是蛋白质,占总干物质的73.5%(约占3/4),还含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钠、钙、镁、铁、铜、锌、锰、锶、磷、硒等,并含有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e、胡萝卜素等。

食用注意事项

用于食用的中华剑角蝗以新鲜、个大、健壮、羽翅有光泽者为佳。中华剑角蝗性凉,不可多食,在烹食之前要先排便两三小时,然后用开水烫两三分钟再烘焙、油炸或冷藏。

药用价值

文化

歇后语

Acrida cinerea.catalogueoflife.2025-08-30

Acrida cinerea.BioLib.2025-08-23

物种详细信息-Acrida cinerea.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5-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