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online logo, blue P on white background PConline 网站地图
3G 4:40
尼克松访华
编辑:浩

尼克松访华(Nixon's Trip to China)是指1972年2月21日至2月28日期间,美国总统尼克松抵达北京,对中国进行为期七天的历史性访问的事件。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总统尼克松希望通过改善中美关系来增强美国对付苏联的力量。于是多次作出寻求“与中共改善关系”的姿态。70年代初,中共通过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的方式,向美国发出友好信息。1971年7月9日,基辛格秘密访华,就尼克松访华一事达成协议。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总统与夫人飞抵北京,开始了为期一周的对华访问。1972年2月28日,中美双方经过反复磋商,终于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开始。

尼克松访华的一周被称为“改变世界的一周”。此后中美逐渐打破坚冰,建立彼此尊重的关系,启发了国际政治中意识形态体系的更新,推动了世界和平与经济流通,堪称20世纪政治史上的里程碑。

历史背景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总统尼克松入住白宫后想通过改善中美关系,开展“均势外交”,增强美国对付苏联的力量,并调整其亚洲政策,多次作出寻求“与中国共产党改善关系”的姿态,包括主动建立了通过巴基斯坦罗马尼亚与中国互传口信的渠道。

20世纪70年代初,毛泽东和周恩来从调整中、美、苏大三角关系的外交战略需要出发,通过请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传话、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等方式,发出愿与美方接触、争取打开中美关系僵持局面的信息。

事件经过

前期工作

1971年4月21日,中国政府就美方提出双方举行高层对话的建议给美国政府一个答复:“要从根本上恢复中美关系,必须从中国的台湾和台湾海峡地区撤走美国一切武装力量。而解决这一关键问题,只有通过两国高级负责人直接商谈才能找到办法。因此,中国政府重申,愿意公开接待美国特使如亨利·基辛格博士,或美国国务卿甚至美国总统本人来北京直接交谈。”

美国总统尼克松于1971年5月中答复说,为解决两国之间的分歧问题,并由于对两国关系的重视,他准备在北京同中华人民共和国诸位领导人进行直接交谈,并建议由基辛格赴华与中国高级官员举行一次秘密的预备会议。中国同意这一建议。

1971年7月9至11日,美国总统特使、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中美双方讨论了国际形势及中美关系问题,并就尼克松访华一事达成协议,7月16日发表了《公告》。公告说:“获悉,尼克松总统曾表示希望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尼克松总统于1972年5月以前的适当时间访问中国。尼克松总统愉快地接受了这一邀请。”

访华过程

1972年2月21日上午11点30分,美国总统尼克松乘坐的“空军一号”飞机降落在北京机场。尼克松及夫人急忙走下舷梯,向前去迎接的中国总理周恩来伸出了手。中美两国领导人的手握在一起,结束了20多年的隔绝状态,标志着中美关系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一行抵达北京,对中国进行为期七天的历史性访问。访问期间,尼克松总统会见了毛泽东主席,同周恩来总理进行了会谈。双方就国际形势和中美关系交换了意见,着重讨论了印支问题和台湾问题

事件结果

1972年2月28日,中美双方经过反复磋商,终于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又称《上海公报》)。

联合公报在阐明双方对重大国际问题的各自看法和立场、承认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和对外政策有着本质区别后,强调指出双方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双方郑重声明: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是符合所有国家的利益的,双方都希望减少国际军事冲突的危险;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任何一方都不准备代表任何第三方进行谈判,也不准备同对方达成针对其他国家的协议或谅解。双方还认为,大国相互勾结反对其他国家或在世界上划分利益范围都是违背世界各国人民利益的。

中国方面重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解放台湾是中国内政,别国无权干涉”;“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必须从台湾撤走”。美国方面声明:“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并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

联合公报还规定,双方将为逐步开展中美贸易以及进一步发展两国在科学、技术、文化、体育和新闻等领域的联系和交流提供便利;并将通过不同渠道保持接触,包括不定期地派遣美国高级代表前来北京,就促进两国关系正常化进行具体磋商,并继续对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

《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开始,为以后中美关系的进一步改善和发展打下了基础。

评价

尼克松访华的一周被称为“改变世界的一周”。中美两艘大船在当时的世界格局中,各自转个180度大弯来之不易。此后中美逐渐打破坚冰,建立彼此尊重的关系,启发了国际政治中意识形态体系的更新,推动了世界和平与经济流通,堪称20世纪政治史上的里程碑。(成都经信发布评)

同时,中美关系的改善对中国的意义重大,这使中国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联系加强,关系得到改善,为以后的改革开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当时,使中国不再处于两个拳头打人的不利局面,在实际上结束了以往的以意识形态决定对外政策的指导方针。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八十年代末苏联东欧剧变对中国的影响。(成都经信发布评)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开启举世瞩目的“破冰之旅”。在其访华期间,中美发表“上海公报”,推动中美关系迈出走向正常化的重要一步。(新华网评)

尼克松对中国为期七天的访问被称为“改变世界的一周”,1972年2月28日,双方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两国结束了20多年的对抗,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共产党员网评)

纪念

2022年2月10日,在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中,发言人赵立坚表示2022年是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总统访华暨《上海公报》签署50周年。中美双方将于近期举办一系列纪念活动,共同回顾历史,展望未来。24号,尼克松基金会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约巴林达尼克松图书馆举行尼克松总统访华50周年纪念活动。中国驻美国大使秦刚出席活动并发表主旨演讲。

相关作品

《尼克松在中国》写于1983年,是一部有着“中美和平建交”的历史意义性的歌剧,烘托了20世纪“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1983年,约翰·亚当斯受美国现代派歌剧导演彼得·塞勒斯(Peter Sellars) 的要求,根据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这一历史事件,为歌剧谱曲。该剧本由美国诗人爱丽丝·古德曼(Alice Goodman) 填写,在舞蹈设计家马克·莫里斯(Mark Morris)的指导下,共同成功的完成了这部作品。《尼克松在中国》于1987年在旧金山彩排,台下的亚当斯幽默的说:“《尼克松在中国》是为共和党写的歌剧。”

卡通风格的橙色IP地址图标,带有网络符号

百年瞬间丨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共产党员网.2025-07-11

Nixon's Trip to China.nixonlibrary.2025-07-11

【党史学习】(53)1972年 尼克松访华.成都经信发布.2025-07-11

中美建交:世界形势新转折.人民网.2025-07-11

1972年2月21日 ,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中国军网.2019-07-25

百年瞬间丨基辛格秘密访华.共产党员网.2025-07-11

1972年2月21日 ,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国军事.2025-07-11

全球连线 | 亲历尼克松访华的美国外交官:“破冰之旅”对今天仍有启示意义.新华网.2025-07-16

历史上不平常的鼠年.搜狐新闻.2025-07-11

外交部:中美将于近期举办一系列活动纪念尼克松访华50周年.澎湃新闻.2025-07-11

尼克松访华50周年纪念活动在美举行.尼克松访华50周年纪念活动在美举行.2025-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