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范红五团是一支诞生于八一南昌起义的硝烟战火,历经井冈山市斗争、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英雄团队,即中国工农红军时期英雄团队沈阳军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136团的前身,其最早的前身可追溯到南昌起义军余部井冈山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28团3营,秋收起义军余部红31团1、2营。
团队简介
在人民解放军序列中,有一支诞生于八一南昌起义的硝烟战火,历经井冈山斗争、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英雄团队——沈阳军区某百将团。这支部队先后参加重要战役战斗3000余次,为建立新中国立下了不朽功勋。
模范红五团诞生于南昌起义的硝烟战火中,是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切关怀、培育下成长起来的一支模范中国工农红军团队。70多年前,时任红军总政委的周恩来曾代表红军总部授予“中国工农红军模范红五团”的旗帜,并谆谆教导全团官兵:“‘模范红五团’是全军的模范,但你们不能骄傲,要一直当模范……”
模范红五团,后改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136团。该团前身是朱德军官教育团和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为人民屡建奇功的英雄团队。参加重要战役战斗3000余次,铸造出“平型关大战突击连”、“龚子美英雄班”、全国战斗英雄高如意等数十个英雄集体和数百名英雄个人。1933年8月,红军总政委周恩来曾亲授该团“中国工农红军模范红五团”荣誉称号。步兵第136团现有5个红军连(1,3,5,6,9连)。
团队光荣历史的熏陶,激发出官兵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近年来,该团立足现有装备谋打赢,努力探索新战法、新训法,连续多年被评为军事训练一级团,荣立集体一等功2次、二等功1次。
团队简史
1929年3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整编,红28团3营与军部特务营、独立营改编为第2纵队,红31团改编为第3纵队。1930年6月,红四军2纵队改称红4军第11师,第三纵队7、8支队改编为红12军第34师,另将红四军1纵队教导队与闽西地方红军第2路改编为红四军12师。1931年9月,红四军11、12师合并为红四军第11师,红12军34师编为红四军12师。1932年12月底,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整编,取消红四军及12师建制和番号,红12师部队编入红10、11师。1933年6月,红11师缩编为红1军团2师5团。193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红一方面军在田召开运动大会,红5团夺得军政文体全优和总成绩第一,被中革军委授予“模范团”称号。
1934年10月16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5团随中央红军开始长征,随师担任全军左路前卫。1935年1月7日,红5团最先进占遵义城。
1935年8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班佑,撤销红6团建制,其第三营并入红5团。9月18日,红5团在哈达铺改编为红军陕甘支队第5大队。
1935年11月3日,重建红1军团红2师,第5大队恢复2师5团番号。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8月25日,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红1军团2师改编为八路军八路军第115师343旅685团,红5团编为685团2营,下辖第5、6、7、8连。9月25日,参加平型关大捷伏击战,2营5连荣获“平型关大战突击连”光荣称号。10月23日,2营6连随聂荣臻留五台山地区,后来编入晋察冀军区第4军分区。11月,2营参加广阳伏击战。1938年4月下旬,由343旅副旅长周建屏率领挺进敌后河北井泾以北,平山县以西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创建了晋察冀军区第4军分区。7月初,685团2营从平山地区奉调冀南,与1营4连补充地方武装扩编为第5支队,归八路军总部指挥。8月挥师东进,开辟冀鲁边抗日根据地。1938年10月改编为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第5支队第5团,1940年4月,第5支队与山东纵队第六支队合编为343旅兼鲁西军区运河支队,第5团番号不变。10月下旬,343旅运河支队撤销建制及番号,所辖5、6团与晋西独立支队2团改编成立115师教导3旅兼鲁西军区,5团改编为教3旅7团。1941年1月8日,7团在兄弟部队配合下,采取围点打援、设伏围歼战法,在郓城县潘渡镇、碱场店、侯楼等村沿街两侧设伏,歼灭敌军550余人,击毙日军大佐以下150余人,缴获枪支一批、九二步兵炮一门,创造了鲁西战场全歼日军的模范战例。
1941年7月1日,教导3旅划归八路军第2纵队建制。1942年12月,教导3旅取消番号,旅部及7、8团与第2军分区合并,仍称冀鲁豫军区第2军分区。1944年5月11日,冀南区与冀鲁豫区合并为扩大的冀鲁豫区,将原2、3军分区合并改为第8军分区,7团归8分区指挥。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9月下旬,晋冀鲁豫军区成立第1纵队,由冀鲁豫军区8分区机关和主力部队(第7、6、4团)组建为第1旅,7团改为1旅7团,1946年10月改为1团。1947年6月31日,1团随纵队在刘伯承、邓小平指挥下越过黄河,千里挺进大别山。1948年5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野战军第1纵队第1旅第1团。
1949年2月,全军统一编制和部队番号,第1旅1团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6军第46师第136团。
解放战争时期,作为杨苏纵队的第一主力团,136团参加了平汉、巨(野)金(乡)渔(台)、鲁西南、高山铺、淮海地区、渡江、进军大西南等战役战斗,战功卓著。
1953年1月136团随军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1958年4月撤军回国。1964年7月24日,该团9连(原平型关大战突击连)被国防部授予“学习毛主席著作的模范红九连”称号.
1985年7月,在全军精简整编中,136团改编为陆军第16集团军第46师第136团。
长征闪回
血战湘江泣鬼神
1934年11月“红五团”奉命渡过湘江到全州县阻击敌军。12月1日已向“红五团”阵地发动了10多次进攻的敌人,又集中大量兵力进攻,战斗愈加惨烈并形成拉锯战。带领部队与敌人厮杀的政委易荡平接连拼死两个敌人后身负重伤倒在血泊里。这时阵地上的指战员大都负伤或牺牲无力阻挡蜂拥而上的敌人。为了保存实力易政委命令五连长带领部队立即向主阵地转移,而自己因伤势过重无法撤下阵地。为了不当俘虏易政委一把夺过警卫员的手枪向自己扣动了扳机。
“红五团”官兵奉命随师主力撤至第二道阻击阵地,敌人在飞机火炮的掩护下以两个团的兵力发起进攻。当敌人进至距阵地前沿20米处时团领导发出战斗信号长达数里的“红五团”阵地上枪声大作使敌人阵脚大乱。不久,敌人又组织新一轮进攻……就这样,“红五团”在湘江西岸,与数倍于己的敌军血战了7天6夜掩护党中央、中央纵队顺利渡过了湘江。此役数百名指战员永远留在了湘江岸边。
7根皮带红军过草地
强姓>
1936年7月2日,“夜老虎团”从炉霍县出发,开始第三次过草地。与前两次相比,这次虽无冰封雪围,但路程更远、时间更长、困难更大。由于缺粮,指战员们不得不再次以食用野菜果腹、草根充饥很多人被饿死。
快到查理寺,“夜老虎团”一个班的7名战士,已吃完钉在鞋上的牛皮底。接着,他们吃起了皮带。当吃到第7根,也是最后一根时,大家极目所望才发现:唯一可以填肚子的只有这根皮带了,而茫茫草原不知何处是尽头。一旦皮带吃完,每个人随时都可能倒下。怎么办?这时战士周国才提议:“党中央、毛主席已抵达延安市,就是再忍饥挨饿,我们也要把全班最后一根皮带保存下来,活着带去见毛主席!”周国才的话,给大家注入了无穷力量。他们保存好皮带,找不到草根树皮,就喝泥浆水、啃“神仙土”。实在走不动,就搀扶着前行。尽管皮带就在挎包里,但没有一人打它的主意。经过一个多月与饥饿顽强斗争,7名战士相互激励,终于走出草地。
“坚决跟党走、团结打胜仗”,从此成为“夜国民党18军118师33团”的团训。这根皮带,至今还放在北京历史博物馆供人观瞻。
今日风采
荣誉就是力量
强姓>
漫步营区“红军路”、“长征路”、“挺进路”、“勇士路”诉说着“模范红五团”走过的辉煌历程;“荣誉就是力量,集体至高无上”、“责任重于泰山”……路旁灯箱上醒目的标语展示着“红五团”新一代传人的精神风貌。一位战士这样描述他们对争先创优的理解:见了第一就眼红,得了第二就脸红。是全团官兵争先创优意识的真实写照。
上世纪90年代初,当新技术革命大潮汹涌而至之时,团党委审时度势,适时与驻地高校“联姻”,选送“武状元”进院校充电。团党委“一班人”从自身抓起,全部参加了在职研究生的学习。他们还以作战训练课题为牵引,把地方专家请进部队,向官兵传授科技知识,走出了一条借助驻地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科技练兵的新路。
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坚如钢: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夜老虎团”剪影
该团前身为1933年7月改编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73师,在川陕根据地整编为红31军93师,因该部善于夜战偷袭,战功卓著,被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总部授予“夜袭奇功师”荣誉称号,“夜国民党18军118师33团”由此得名。现隶属成都军区某集团军。战争年代,该部曾参加双桥镇战斗、百团大战等战役战斗140余次,涌现出叶成焕、王引生、卫小堂等大批著名战斗英雄,王树声、秦基伟等115名将军在该团战斗或工作过。和平时期,该部十余次出色完成重大军事演习和抢险救灾任务。
“夜老虎”练就新本领
55年未遇的高温使川西大地草木枯萎,但海拔3000米的大凉山深处却是另一番景象:高寒地区的低温和阴雨,使驻训于此的“夜老虎团”官兵,晚上盖两床被子还喊冷。
理想信念坚定促进战斗力的生成,战斗力提高为理想信念的坚定提供保证。政委朱沛华介绍:“要练就过硬高寒山地作战本领,没有蹲雪窝、爬冰川,在高海拔地区长途奔袭的身体,根本谈不上形成战斗力。”他轻松的表情,隐藏了另一个事实:这个团已连续6年全员全装挺进高原苦练走、打、吃、住、藏。蹲雪窝、爬冰河,吃过多少苦,挨了多少冻,只有官兵知道。 “跑得动、住得下是最低要求,打得赢才是根本目标!”
“洛阳英雄连”攻城掠地的本领:在炮兵支援下,官兵们如出笼猛虎,时而穿插作战,时而迂回攻击,短短半小时就突破“蓝军”防线。此时平均海拔计刻度显示为“3400米”,而官兵们面不改色、气不虚,无一人因高原缺氧失去战斗力。团长张元松说,这还不算啥,2008年他带领特战分队人均负重70斤,全副武装高原徒步奔袭5昼夜、行程100余公里,创造了我军高寒山地破袭战的奇迹,获取的多项作战数据填补了我军空白。
团队荣誉
1933年8月红军总政委周恩来给模范红五团的赠言: “红五团是全军的模范。但你们不能骄傲,要一直当模范,当到把中国国民党军队彻底消灭,直到中国革命战争最后胜利了,你们还要当模范”。
此后,该团官兵始终牢记这一教诲,以“永远当模范”的团训激励自己,打仗当先锋,建设站排头。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期间,多次参加著名战斗,取得辉煌的战绩,以“冀鲁豫铁拳”的称号名扬全军。
近年来,该团先后被沈阳军区评为先进党委、基层建设先进团,抗洪抢险先进单位,荣立集体一等功2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1次,连年被上级评为军事训练一级团。
荣立过一等功的该团团长李宝东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每次走进团史馆,心情都会异常凝重。面对前人血写的历史,我们这一代军人既感到前辈的伟大,又感到当好传人责任的重大。我们必须要继承好传统,当好模范,履行好使命。”
近年来,该团党委不断强化打赢意识,自筹资金500多万元用于训练场地改造,并先后与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多所地方高校和军内科研机构积极合作,革新作战训练器材,取得一系列成果。他们研制的“团营野战指挥数字传输系统”,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
团队评价
对历史负责,首先是对团队的明天负责。在军事斗争准备中,他们始终以对战斗力高度负责的态度,砺兵沙场,苦练本领。有一年冬天,长白山区出现了少有的严寒天气,平均气温降到了零下30多摄氏度,该团仍按计划开进深山老林进行冬训。一位上级领导在巡视冬训部队时告诉团领导,如果天气太冷,训练计划可作些调整。可该团还是如期进驻事先构筑好的雪窝棚、雪窑洞。15天后部队将要撤离时,这位上级领导又一次驱车来到该团宿营地。他们转了好几圈,硬是没发现一兵一卒。正当他们一头雾水时,数千官兵突然从深山雪谷中如神兵天降般地出现,欢呼声响彻山谷。这位领导不禁赞道:“好样的,不愧是‘模范红五团’!”